直擊全市商務工作會議之三——四大關鍵詞,回顧2015年商務工作成績單
去年,全市商務系統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huán)境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統籌推進穩(wěn)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較好完成全年各項任務。據統計,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169.5億元,增長1.6%,其中出口3379.2億元、進口1850.3億元,分別增長1.9%和1.0%;合同利用外資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9億美元,分別增長45.9%和6.2%;境內招商引資1992億元,增長38%;境外投資21.9億美元,增長1.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8.4億元,增長8.9%;限額以上批發(fā)零售業(yè)銷售額8028.4億元,增長8.9%。
關鍵詞:對外開放
外貿實現逆勢增長,出臺穩(wěn)定外貿增長七條措施,兌現出口信保扶持近2億元,在全國率先推出出口退稅由每月1次提高到2次,對查驗沒問題的企業(yè)免除吊裝、移位、倉儲等費用,調減廣交會展位費和綜合服務費超過700萬元。全年外貿增幅全面領先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并位列東部。ㄊ校、計劃單列市第一;進出口額占全省比重達49.2%,較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雙向投資再創(chuàng)新高,全市合同利用外資創(chuàng)歷史新高,利用外資規(guī)?偭烤尤∈孜弧,F代服務業(yè)合同利用外資占比超過七成,電子、機械、醫(yī)藥等先進制造業(yè)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境外投資額首次突破20億美元大關,跨國并購迅猛增長,投資結構向多領域齊頭并進。
口岸通關提速增效,全面推行關檢“三個一”通關模式,深化區(qū)域通關業(yè)務改革,穩(wěn)步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加快推動海陸空港口岸建設,3個新建碼頭通過省級驗收,郵輪母港出入境艘次、人次分別增長3.14倍和3.11倍;空港口岸實現7×24小時通關,首次出臺促進國際航線發(fā)展扶持政策,新增直飛阿姆斯特丹、悉尼洲際航線和多條國際航線;開通廈蓉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時間比傳統海運縮短一半。實施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和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
關鍵詞:重點領域改革
簡政放權力度加大,全部審批事項實現“一個窗口”對外和網上審批,網上審批終審率達70%,審批時限均壓縮至法定承諾時限的35%以內。實現商務審批流程再造,加快推進“審批清單+簡化審批”、“同步受理+并聯審批”和全過程網上辦理,平均辦結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三分之一。
自貿試驗區(qū)建設成效明顯,率先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出口貨物申報效率提高50%,被商務部評定為自貿試驗區(qū)“最佳實踐案例”。放寬外商投資準入條件,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負面清單之外領域實行外商投資備案制,辦理時間縮短至3個工作日內。新設外商投資企業(yè)367家,合同利用外資17.4億美元,占全市比重高達50.6%和43.1%,其中聯動招商占比約達六成。
兩岸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全年新設臺資項目361個,增長1.6倍,合同利用臺資8.7億美元,增長99.5%,實際利用臺資3.7億美元,增長61.2%;對臺一般貿易額23.0億美元,逆勢增長12.1%。兩岸貿易中心一期項目入駐率已達100%。廈臺海運快件實現雙向通航,實施兩岸商品快速驗放模式,重點扶持的臺灣水果、水產品進口繼續(xù)保持迅猛增長。
“海絲”經貿日益活躍,策劃生成了39個合作項目,在境外投資、開拓市場、跨境電商等扶持政策中突出了對“海絲”沿線國家的支持力度,經貿往來呈現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對“海絲”沿線國家出口逆勢增長10.1%,拉動全市出口增長2.6個百分點;對“海絲”沿線國家投資猛增8.5倍。
關鍵詞:產業(yè)轉型升級
流通現代化步伐加快,基本建成三級城市共同配送體系,城市共同配送率超過60%,“智能配送柜”網點社區(qū)覆蓋率位列全國前茅。大力推進冷鏈物流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冷庫總容量超過30萬噸,區(qū)域性冷鏈物流中心初步形成;連鎖便利店布局加快,提前完成全年偏遠社區(qū)連鎖便利店建設任務。
現代服務業(yè)水平提升,服務外包保持快速發(fā)展,合同金額19.0億美元,增長32.0%;執(zhí)行金額16.8億美元,增長42.7%;服務外包對經濟貢獻不斷突顯,全年稅收貢獻近30億元。海滄電子商務產業(yè)基地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級示范基地,亞馬遜“臺灣館”、京東營運中心、風信子跨境電商體驗中心等項目在我市落地,全市登記網商企業(yè)超過2.6萬家。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600億元,增長86%;B2C零售額220億元,增長6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yè)零售額92.5億元,增長49.0%。
小微企業(yè)支持力度加大,出臺創(chuàng)業(yè)相關扶持法規(guī),推動中小服務外包企業(yè)創(chuàng)新、集聚發(fā)展。建設中小企業(yè)商貿服務平臺、物流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關鍵詞:為民惠民
市場供應保障到位,“菜籃子”基地建設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又新建2個芽苗菜基地,日產量超過80噸。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禽類集中屠宰穩(wěn)步推進,完成城區(qū)菜市場建設管理三年行動方案的制訂工作。
消費結構優(yōu)化升級,大力發(fā)展生活服務消費,扶持家政企業(yè)推行“O2O”等經營新模式,建成覆蓋全國的家政信息交流平臺和呼叫服務中心,探索養(yǎng)老服務產業(yè)化的有效模式。加強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率先在全省推出酒類管理微信公眾服務號,酒類溯源實現便民化。商貿行業(yè)安全生產平穩(wěn)有序,重點商貿企業(yè)實現零事故。拍賣市場進一步規(guī)范,全年實現拍賣成交額42.3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