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幣有望成第三大世界貨幣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21日表示,金融危機已經過了最糟糕的時刻。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達到10%,人民幣有望成為第三大世界貨幣。
“面對金融危機,我認為中國政府做得特別好,沒讓人民幣升值,而是讓人民幣值穩(wěn)定!泵纱鸂栒f,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會提升人民幣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中國對于亞洲經濟具有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在世界經濟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蒙代爾看來,人民幣有望成為第三大世界貨幣,這與國家的GDP產值有直接的關系。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在一次論壇上表示,人民幣升值并不和貿易狀況直接掛鉤,當前人民幣保持幣值穩(wěn)定有利于經濟實現可持續(xù)增長。昨日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監(jiān)管層比市場預期早的調控暗示了,在房地產市場如今進入一個調整期,房地產投資抵消政策可能調整的預期有所改變的情況下,外需的穩(wěn)定顯得尤為重要。
對外經貿大學中美經貿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表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針對中國貿易順差太大、匯率太低的情況,以減少順差,糾正這種不平衡為由,斷然將貿易順差歸結為匯率問題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何偉文認為,沒有根據的說法主要可以從幾個例證的得到證實。例如,2009年,中國對美國有巨額順差,對日本則有大量逆差。而日元卻比美元堅挺,數據顯示,過去18個月以來日元對人民幣升值了15.4%,美元則無變化。
“據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12.5%,美國對中國出口只下降4.8%,這就說明人民幣并沒有被低估! 何偉文表示。
而追溯到早期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以來,截止到2010年1月15日,何偉文表示,中國對美元已累計升值21.2%,而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指數下跌了13.1%。按照指責人民幣匯率低估而造成美國對華巨額逆差的邏輯,此間美國對中國逆差應比對全球逆差下降的更快。可是結構卻恰恰相反,2005年中國占美國對全球貿易逆差的比重是26.3%,2009年1-11月是45.9%。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表示,國外挑起貿易戰(zhàn)直逼人民幣升值,那么陳德銘的表態(tài)也是考慮到國內企業(yè)對國外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顧慮,為穩(wěn)定國內經濟,向國內企業(yè)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
那么針對監(jiān)管層此時重申人民幣升值問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對中國來說,目前尤其是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面臨一個逐步退出的情況下,外需如果能恢復的更好,將有利于緩解政策可能退出帶來效用的遞減。中國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房市的政策所帶來的風險是,隨即而來的資產泡沫,包括銀行、家庭財富等對整個國民經濟所帶來的系統(tǒng)性風險。在先前利用房地產投資來抵消政府政策可能轉變的構想可能付諸東流的情況下,外需的穩(wěn)定顯得尤為重要。
結合外界對我國人民幣升值壓力呼聲的不斷上漲的事實,那么我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到底有多大呢?劉煜輝表示,實際上,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并非是大家所看到的以市場變量來看,而應以政策變量來看,也就是說,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劉煜輝認為,人民幣有無升值的壓力主要取決于政策的意圖。
劉煜輝解釋說,外部來看,美國對中國的人民幣壓力并不強。目前,美元在政府債務如此大的情況下,還能在弱勢區(qū)挺住,主要來自人民幣對美元的“軟盯住”。美國如今意在保持美元一種有序貶值的狀況,而我國由于國家利益問題也會延續(xù)過去補貼以及對外國消費者的福利延續(xù)上,同樣中國還必須承擔通脹的風險等。同時,還值得注意的是,國外針對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在東南亞和歐元區(qū),而中國在除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的人民幣壓力下威脅不大。因此,可以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2010年上半年人民幣恢復升值狀態(tài)的可能性并不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