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化倒逼人民幣匯率改革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關于人民幣將擴大波幅的言論引發(fā)關注,這或許是人民幣放寬波幅已經提上具體議事日程的標志。同時,結合此前日本有意購買中國國債的消息,我們推測人民幣國際化正在提速,而這將加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快向市場化轉變。
日本有意購買中國國債,如果成行,可以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一次突破,雖然購買的數(shù)量并不多,但信號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迄今為止,世界上充當儲備貨幣的主要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少數(shù)貨幣,相當于組建了一個“主流貨幣俱樂部”,中國雖然此前與許多國家的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xié)議,但并未上升到儲備貨幣的層面,日本此舉標志著首次有發(fā)達國家承認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價值和地位。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仿效日本提出類似的需求,未來對中國國債的需求可能不是以百億美元,而是以千億美元來計。一旦出現(xiàn)這種局面,將會對人民幣的內外市場均產生重大影響。
對內而言,在國債市場上將出現(xiàn)新的力量——外國央行。盡管對日本央行持有的中國國債將來如何退出,尚未見到明確安排,但外國央行對中國國債的買賣行為,必然影響到國內市場利率走勢(特別是在利率完全市場化以后),甚至會影響到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貨幣投放的效果。這種局面有點類似于美國面對的形勢,一旦外國央行集中拋售美國國債,可能抬升美國市場利率,令聯(lián)儲壓低利率的舉措受挫,未來中國如何應對此種情景,保證金融安全,將是一大挑戰(zhàn)。
對外而言,則可能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起到倒逼作用。無論是國際化,還是作為儲備貨幣,都要求人民幣實現(xiàn)自由浮動,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確定人民幣資產在境內外的價格,避免套利資金對金融市場秩序的擾亂,并滿足海外持有人對人民幣流動性的要求,同時,這也可以使得人民幣資產的安全性更為透明。
自由浮動必然要求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即由市場的參與者來制定價格,這就使得目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必要加速推進。
首先,逐步放寬人民幣的每日波動區(qū)間,這也是周小川行長在講話中所提到的,目前上下千分之五的浮動區(qū)間,從長遠來看,顯然不能滿足真實匯率的波動需求,國際市場匯率日波動1%-2%均屬正常,因此可考慮將浮動區(qū)間擴大到上下1%,甚至更寬;其次,隨著波幅的放大,人民幣中間價的作用將逐漸被削弱,市場力量可以在較廣闊的區(qū)間內表達與中間價不同的意見,此時,可逐漸在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加大市場力量,特別是商業(yè)銀行的參與程度,增強中間價對市場意志的體現(xiàn);之后,在資本項目逐步開放的過程中,隨著境內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人民幣回流渠道逐步建立,歐美金融機構將會持有越來越多的人民幣產品和人民幣資金,屆時人民幣離岸市場,將不會只局限于香港或某地,而是遍布全球,一個24小時運轉的離岸市場將應運而生。如果繼續(xù)以中間價來引導市場價格,將會造成明顯的匯率雙軌制,為投機資金套利提供便利,此時應考慮取消中間價及波幅限制,改由市場來決定價格,在資本賬戶放開的情況下,境內外價格將會趨于一致,并形成一個價格自由浮動的連續(xù)市場。
一旦上述改革完成之后,不僅可以大大增強人民幣的吸引力,便利貿易與投資,吸引更多的國家將人民幣配置為儲備資產,同時還可以使得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無的放矢,任何指責人為操縱人民幣匯率或中國匯率不透明的言論都將破滅。當然,這一進程不應是獨自進行的,而應與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放開結合推進,同時,這也不代表央行放棄對市場的管理,無論是日本還是瑞士,或者其他國家央行,都會在市場價格出現(xiàn)極端波動時入場,穩(wěn)定匯率,相信中國亦不會例外。
|
|
|
|
|